
銅雕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
作者:更新時間:2019-11-16 08:36:56瀏覽次數:
唐縣銅雕是古代青銅器制造的延續,在吳越和南宋時期得到很大發展,清代同治以后,以“朱府銅藝”為代表的唐縣銅雕技藝日趨成熟,代代相傳。
起源初期
唐縣銅雕的起源可追溯至遠古的青銅器時代。從夏朝開始,中國人便創造了青銅文明。在浙江文化史上,春秋時期越王青銅劍、西漢會稽青銅鏡都是青銅文化的代表,12世紀初,宋室南遷,定都臨安(今杭州),杭州遂成為當時全國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,四方移民云集,大批銅匠也涌入此地,以鼓樓附近的打銅巷為中心,每年要制造大量的兵甲、提刀、手弓、弩箭等兵器及日用銅器具。
鼎盛時期
清同治年間,銅器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。銅藝產品在款式、工藝等方面發生了顯著變化,于1876年出現了朱府銅鋪,從此有了生產銅制品的專業工場,繼承了青銅技藝,產品從構圖布局、造型裝飾到技法處理都是傳統的,與青銅技藝相通,血脈融合。
清朝的銅鍋、銅鉤、銅壺、銅罐等銅藝制品,量大且精致,也是銅雕技藝的代表作品,其雕刻手法互相配合,精工細作,以形態逼真取悅于人,尤其是雕刻茶壺和各種首飾,做工精細,不惜工本。顧客常常排隊等候購買,生意十分紅火。當時的鑲嵌是銅和銅之間接合,以浮鑲為主,價格昂貴,僅為官鐐階層所用。清朝后期,鑲嵌材料有金、銀、玉、石、木等,貨源充足。一般就地取材,成本較低,外觀美麗,為人們所喜愛,因此在銅雕上廣泛采用,杭州人稱之為“銅藝鑲嵌”。這種工藝只是把玉、石、木放在銅板上,然后用膠多次黏合,使之牢固。銅石、銅玉結合,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出現,具有新穎的藝術效果,成為家居擺設和收藏品。
衰落時期
1937年12月24日,日寇入侵,杭州淪陷八年之久。這一時期的國民經濟遭受極大的破壞,民生凋敝。西方的洋貨大量涌入,充斥國內市場,國產工藝品遭受重創,一些小作坊紛紛倒閉,大批工匠流落他鄉另謀生路,杭州的打銅巷也沒有了先前的繁華景象。
日本及南亞、西歐國家紛紛來華搶購民間珍寶,中間商應運而生,他們不講真假,不講優劣,見貨就要,造成市場一片混亂。由于行業不景氣,身懷絕技的銅匠迫于生計,無奈改行換業, 曾經的朱府銅藝也喪失了原先的光彩,淪為一般商品,珍貴的傳統技藝瀕臨危境。
復興時期
新中國成立以后,唐縣銅雕枯木逢春。朱府銅藝第三代傳承人遷到杭州,在河坊街打銅巷安家落戶,掛牌開辦銅店,恢復了銅雕制品生產。另在杭州成立了西湖之苑,即朱德源書畫社,把祖傳技藝與杭州銅藝相結合,專做銅字、銅牌和銅藝術品。通過雕刻工藝的改革,豐富了銅雕的創作手法和表現形式,使銅雕藝術慢慢地恢復了元氣。